擺脫暗黑世界 思覺失調症一針搞定
2018-05-04
過去,被稱之為精神分裂症的「思覺失調症」,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,顧名思義是思考及知覺失調引起的腦部疾病,普遍認為,是因為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失調,造成大腦萎縮而影響功能,是種慢性精神疾病。
在全球,每100個人當中,就有1人可能罹患思覺失調症;而台灣,每1000人約有6個人罹患,其好發年齡約在20〜40歲之間,正處於為社會支柱之階段。全台約1/3的患者,未能遵從醫囑規律服藥,或根本沒有接受治療,造成病情日趨嚴重,更有八成五的患者面臨失業,導致間接的社會成本。
據調查,大家對於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錯誤迷思,包括患者具有危險性、攻擊性及無法專心工作,造成許多患者罹病後,感到歧視而自卑,無法勇敢面對罹病之事實。
賴德仁指出,因大眾對此疾病的不了解,造成患者及家屬無病識感,而無法早期診斷及早治療。其發病原因,可能與遺傳、個人體質、環境壓力因素等有關,其具體患病原因尚未非常明確,但大多會在青少年階段及成人早期發病,患者可能無法分辨幻覺、妄想和真實世界的差異。其症狀有四,
1.正性症狀:出現幻聽,覺得別人在談論、嘲笑自己、或聽到有人命令自己做出特殊行為等;也會產生妄想,認為有人要加害他,而做出不合理的行為。不管任何人解釋,患者都不願相信,甚至出現混亂性言語與行為等。
2.負性症狀:情感表達變少,言語與思考能力下降,變得沉默寡言;動機減少,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、退縮,不想與人接觸、不願意上班或上學,甚至開始忽視個人儀容及衛生等。
3.認知功能障礙:變得無法專注、記憶力降低、優柔寡斷、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等。
4.情緒症狀:常伴隨著憂鬱、焦慮等情緒,或行事較為衝動。
賴德仁解釋,這些病徵看似不起眼,但影響卻十分重大,患者的思考力,會因幻覺或妄想而打斷,使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、失去生活動力,可能使學生成績一落千丈、上班族工作表現變差,甚至因而無法正常生活。
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,若能及早認清思覺失調症,在出現輕度症狀時,就以藥物介入治療,病症可獲得較樂觀的緩解,減少腦部損傷機會。
他進一步說明,傳統多以口服藥物治療,必須天天服用,雖可在短期療程中獲得症狀改善,但隨著療程的延長,會者會因為藥物副作用或被他人知悉,未能按時服藥,或對藥物抗拒、排斥,而中斷藥物治療。
張家銘提醒,貿然停藥,恐會導致病情更加惡化,甚至有近九成患者會在半年內復發,造成大腦功能退化嚴重;且復發嚴重者,若有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行為,即需強制住院治療,住院率提升至未中斷服藥的2倍。
思覺失調症就如同其他慢性疾病,積極治療對於疾病控制相當有幫助,而今,已有長效型針劑加入治療選項,1個月僅需注射1次,能大幅改善病人生活品質,呼籲有症狀者勇於面對,及早診斷、積極治療,給自己重返社會的希望。
資料來源:奇摩新聞